天津城建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朱姗
202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健全教育国际战略合作体系”“促进更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职教走出去”对于助力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更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任务。“职教走出去”为中国故事提供真实场景、多元素材和落地渠道,让中国故事从抽象理念变为可感知的实践;讲好中国故事可为“职教走出去”赋予精神内涵和认同基础,让其从技术输出升级为民心相通的纽带。因此,可从以下路径出发,把中国故事转化为提升职业能力、畅通跨文化职场沟通的有力支撑。
深挖受众需求,精准匹配内容内核
首先,突出特色优势,显性化中国职教的独特价值。中国职业教育根植于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模式创新,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方法,可以以解决产业实际问题为切入点,从技术维度拆解实用创新的技能故事,让国际受众直观感知中国职教从课堂到产业的适配力与创新力。比如,展示中国在高铁、5G通信、电子商务等领域,如何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其次,贴近受众需求,定制故事内容与场景。深度调研目标国家的经济发展需求、产业结构特点及民众对职业教育的核心诉求,筛选适配的中国职教案例,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针对性。同时,对海外鲁班工坊、丝路学院等进行场景化改造,在实训空间设置技能成长故事墙,集中展示本土学员的成长案例,让当地受众直观感知中国职教的实用价值;设置扫码听故事的功能,扫码即可观看学员用母语讲述学习技能后生活变化的短视频,通过互动提升故事的传播深度。
再次,融合文化元素,实现文化与技能的共生。在文化维度讲好润物无声的匠心故事,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职业教育故事中,避免文化符号的生硬植入。比如,用鲁班锁、粮画等非遗文创装点海外授课教室并配套解说卡,解释鲁班锁拆装教学,讲述榫卯智慧如何启发现代机械设计等,让国际受众在了解职业技能的同时,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拓宽传播载体,解锁多元呈现方式
一方面,利用多媒体平台,构建轻量化的传播生态。充分运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平台的传播特性,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传播中国职教故事。比如,在中文联盟等线上平台的课程中,插入技能故事小剧场动画,既衔接课程内容,又传递职教价值;制作生动有趣的短视频,聚焦海外教学场景、学生实践作品和就业成果,用真实场景引发情感共鸣。同时,在海外主流社交平台开设“中国职教故事”账号,定期发布职业教育动态、专家观点和学员故事,吸引国际受众的关注和互动。
另一方面,举办文化活动,搭建沉浸式体验平台。通过举办职业教育展会、文化交流活动等线下场景,为国际受众提供亲身体验和了解中国职业教育的机会。可重点打造特色活动品牌,定期举办中国技能开放日,邀请当地媒体、官员、企业代表及待业青年参与体验。在活动中,可划分展示区、演示区和互动区,设置“中文+VR设备运维”“非遗技艺实操”等课程,让参观者直观感受中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和实践成果,激发体验者主动分享,形成民间自发传播效应,增强故事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强化协同联动,建立良好传播机制
一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拓宽故事传播边界。联动国际职教组织、机构及媒体,共同开展职业教育宣传和推广活动。在技能大赛中,可设置“技能故事展示环节”,让海外学员分享中文助力技能提升的经历。同时,深度参与国际职教标准制定与交流,依托合作纽带,高效整合国际资源,既拓宽中国职教故事的传播范围,也提升中国在国际职教领域的话语权。
二是坚持语技结合,构建协同传播网络。以“中文+职业技能”模式为抓手,满足国际市场“中文+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的实用性,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突破口。以职业场景真实需求为锚点,将中国故事元素嵌入技能教学刚需内容,形成“文化传播—技能学习—中文应用”的逻辑闭环,同时借助合作方渠道与资源,扩大故事传播范围与影响力。
三是整合传播资源,优化传播效能。统筹政府、学校、企业及社会组织资源,形成传播合力。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职教走出去”与故事传播,学校提供优质职教资源及故事素材,企业参与合作项目与宣传活动,社会组织发挥桥梁作用,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中国职教故事高效传播。同时,建立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国际受众对中国职教故事的意见建议,并据此调整内容与传播策略,持续优化传播效果。
“职教走出去”中的中国故事,从来不是单向输出的文化宣传,而是在解决问题中传递价值的实践叙事,其核心魅力在于既能展现中国职教的硬实力,又能传递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更呈现了技能普惠与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这也正是“职教走出去”致力于教育赋能、文化互鉴、全球共赢的关键要义。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