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学报编辑部)

“新花样”能否为中职教育带来新发展

作者:葛昌明 来源:蒲公英评论网 发布时间:2024-07-25 浏览次数:

葛昌明


近日,厦门市教育局发布综合高中班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今年中招,三所中职获准招收综合高中班。

近年来,中职教育在探索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和路径上可谓不遗余力,职普融通、综合高中,再到各种创新实践项目,试图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然而,普通高中扩招,中职教育萎缩,又是不争的事实和趋势。所以,我们不禁要问:中职教育需要这么多改革创新吗?这些“新花样”真正能带来实质性变革和进步吗?

实际上,综合高中(班)并非新概念。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地就进行了不同程度地探索。199812月,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发展部分综合高中”,这一模式随后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尝试。当时,综合高中被寄予厚望,被视为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新生力量。然而,大部分地区的综合高中试点项目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便相继终止。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并探索综合高中的发展模式”。同年,教育部也在工作要点中强调,“鼓励举办特色高中、新型综合高中,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客观而言,综合高中(班)、职普融通等模式似乎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但实际上,这些模式往往只是在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中职教育的困境,综合高中(班)未能取得显著进展。一方面,由于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知偏差,很多家长和学生认为中职教育低人一等,导致生源质量不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中职教育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课程设置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更进一步分析,综合高中(班)、职普融通推进不理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政策上没有取得突破。综合高中设计的意图在于,进一步强化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学校合作机制,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资源配置,打通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横向融通“立交桥”,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机制并未如预期建立。当前的综合高中(班)以及职普融通推进,更多地仍停留在倡导层面,如“鼓励”“探索”“试点”等,缺乏清晰、明确的指导路径。政策框架模糊,不仅使得学校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把握方向,也使得家长和学生对综合高中(班)以及职普融通的认知和理解存在偏差。

其二,普职融通壁垒没有打破。缺乏明确的指导路径,意味着课程设置、师资配置、教学资源共享、学生评价等方面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各学校在执行政策时往往各行其是,难以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一方面,以升学教育为主的普通高中并不完全接纳或者认可所谓“综合高中”“职普融通”中的“合”与“融”;另一方面,单纯依靠中职学校推进综合高中、职普融通并不现实。由于对综合、融通的主体界定不明晰,导致综合高中、职普融通形式上存在,壁垒并没有真正打破。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使得学校在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时,难以做到公平、公正、科学。

其三,教育观念固化。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认为只有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会选择职业教育,导致职业教育在招生、师资、投入等方面受到歧视。这种观念不仅存在于家长和学生心中,也影响了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影响了学生和家长对综合高中(班)和职普融通的接受程度。

其四,教育体制不健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管理体制上存在壁垒,导致资源无法共享和优化配置。体制壁垒不仅阻碍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有效沟通,在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配置上也存在分配不合理情况,限制了综合高中(班)和职普融通的发展空间。

中职学校探索多样化、多元化办学模式值得鼓励和肯定。当前,不少地方针对中职教育发展现状,提出了诸如3+2中高贯通、3+4中本贯通等模式,或采取终止办学、合并、托管、集团化办学或改制综合高中等方式,加快整合分散、有限的中职教育资源,引导中职学校转型发展,以期优化职业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

新一轮职教改革视域下,窥望中职教育的未来,改革创新依然是主旋律。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但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突出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特色,更加注重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随着职教高考制度的建立完善,中职学生学业晋升路径基本打通,深化中职专业课程改革,提高中职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加强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理当是中职学校改革创新的首要任务之一。因此,在鼓励中职学校探索多样化、多元化办学路径的同时,应当让中职学校安心、踏实地走好职业教育这条路。


来源:蒲公英评论网20247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