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孙艳 付田园
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使命,紧紧把握“教产同行、双向赋能”的办学逻辑,立足自身办学实际,创新产教融合发展模式,将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效衔接,重塑职业教育的新生态,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与行业龙头“携手” 以产业学院筑牢类型教育特色
产业学院作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平台,以及促进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治理和助力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职业教育凸显类型特色的本质要求。
聚焦区域优势产业。立足自身电子信息、数字媒体、智慧建造、智能制造等方面的专业群优势,围绕“一体两翼五重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任务,主动对接重庆市“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突出专业集群主攻方向,加快专业设置调整,加强专业集群建设,全面优化布局结构,形成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互联网+”特色鲜明的专业集群体系。
联合产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进与龙头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深度合作,与东软共建智能网联产业学院等校企合作载体,携手长安汽车等头部企业新建一批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教师企业实践站、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育人实践载体,深化产教互动,入选重庆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单位,以此推动关键办学能力提升,逐步形成协同、跨融结合、多要素衔接的产教融合新生态。
紧靠卓越产业集群。聚焦重庆市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战略部署,在服务现代商务、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做“大文章”,积极搭建全国智能网联、全国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等产教融合体、高水平产教融合基地、职教集团等平台,逐步形成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范式,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发展,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开放大学“一体” 以特色学院统筹“三教”协同创新
“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为高职院校立足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整合、重构办学育人发展模式、探索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有效路径提出了新要求。
夯实“两校一体”。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充分发挥与重庆开放大学“两校一体”的优势,坚持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双轮驱动,创新体制机制优势,多措并举地促进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一院一策”“一专业一策”等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基于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融合的理路,形成独具特色的“两校一体”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特色学院”。遵循职业教育、开放教育的类型趋同性,按照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原则,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精准发力,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在开放大学基层办学单位基础上,共建了乡村振兴学院、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等16所特色学院,推动高职教育、开放教育、社区教育、社会培训等融合发展,探索出高职教育转型发展新路径、新模式、新方案。
深化“三教”协同。围绕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贯通、融合和一体化问题,积极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终身化、融合化教育发展趋势,深化实施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以质量诊断与改进为核心的内部管理改革等基础性改革,协同推动业务发展、系统再造,促使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从“不同”走向“协同”,提升人才培养全过程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释放“两校一体”办学活力。
与中小企业“共舞” 以科教融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科教融汇是助推职业院校发挥科技创新重要作用的催化剂、助力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倍增器,要求职业院校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尤其是服务中小微企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方面,发挥独特优势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面向企业搭建服务平台。积极对接上级主管部门和产业园区,深入了解区域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紧密围绕企业需求,准确反映产业发展方向,集科技创新、技术服务、技术技能积累、成果转化为一体的重庆市众创空间、重庆市职业教育大数据应用研究院、重庆市物联网与大数据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10余个市级以上科研平台、服务平台,为科研创新、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提供了坚实基础。
聚焦需求推进科教融汇。发挥学校技术创新应用优势,主动为中小微企业组建科研创新团队,构建协同创新、专业交叉的科研组织模式,联动开展关键技术问题攻关,推进“立地式”科研,大力开展应用技术研发转化,推动产业端、学校端“双向驱动”,为团队建设、人才培养“融合赋能”,助力百余家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展现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研发能力。
围绕匹配健全培育体系。积极融入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持续加大数字化赋能,在推进重庆市学分银行建设与运行的同时,着力建设职业能力大数据分析平台。比如,面向快递物流新兴行业高质量发展,主动建设行业资历框架标准体系,推动优化企业人力资源体系,释放企业创新活力,凸显了职业教育与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为中小企业转型贡献了职教力量。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