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学报编辑部)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培养更多优秀技能人才

作者:李文伟 来源:华声在线 发布时间:2024-05-30 浏览次数:

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岳阳市基地理论研究员 李文伟


新质生产力理论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了劳动二重性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统一。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作为与产业体系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如何拥抱新质生产力,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显得紧迫而重要。

紧盯新质生产力新要求,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新格局。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一大批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将先进科学技术和各类高端设备等科技创新成果及时有效地运用于实践,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目前,我国已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覆盖职教本科、高职专科、中职教育、技工教育、开放教育全方位各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院校每年培养1000万名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过,这种体系尚不能很好地回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主要体现在高端技能人才供给还比较滞后。2023年,全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3所,招生8.99万人高职专科学校1547所,招生555.07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不含人社部门管理的技工学校7085所,招生454.04万人。从中可以看出,本科学校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存在后备人才结构性失衡,而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要进一步优化调整布局结构,对部分培养低端技术工人的中职学校实行“撤改并”,创造条件推动一批高职院校“升本”,加快提高本科层次职教比重。同时,鼓励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合作,开展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造就源源不断的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诸多方面,特别是新质生产力对新型劳动者的现实需求。

紧盯新质生产力新特征,健全职教育人新模式。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2023年,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为每人161615元,而2021年美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3.3万美元,是我国的6.4倍。这其中,劳动者素质是重要制约因素。作为以科技、产业、创新、人才为结合点的职业教育,肩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的重要职责。但是,当前不少职业院校还停留在培养“职业操作”“技能熟练”的工具型劳动者阶段,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的需求。为此,应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顶层设计,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着力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职业教育协同培养新模式,改变单纯依靠职业院校的单一培养方式,拓宽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地方党委、政府要切实履行属地管理职责,把学校布局、专业设置、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建设等作为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激励政策的重要内容。支持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和职业院校合作创办面向新质生产力前沿的混合所有制分校或产业学院。积极探索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模式,建立“校中厂”“厂中校”,支持职业院校在园区、企业建立教学实训基地、专业教师培训基地,在学校建立教学工厂、产品研发中心或设计室,支持职业院校公开招聘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任教,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优势互补。

紧盯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取向,拓展产教融合新领域。新质生产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不仅追求当下的产出和效率,更注重长远发展活力。当前,我国适应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的数字型、创新型、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仍然稀缺。比如在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预计到2025年人才缺口将达450万人。其原因在于,当前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迭代升级不尽匹配,产教融合程度不深,教学内容与产业实际需求仍然存在着“割裂”。职业教育要在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中找准定位,主动适应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紧盯产业链条、市场信号、技术前沿,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标准、教学内容方法动态调整机制,及时淘汰不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科专业,加强智能制造、新能源、信息技术等领域专业布局,开发核心课程、优质教材、实践项目等教学资源,为服务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群体、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来源:华声在线20245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