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学报编辑部)

从形式一体化走向内涵一体化: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新使命
——中高职贯通培养交流会议综述

作者:徐伟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发布时间:2024-05-17 浏览次数:

徐伟


中职和高职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构成,推动二者衔接贯通是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确保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关键内容,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其出现既具有强有力的政策话语基础,又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指向,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32324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联盟共同主办的中高职贯通培养交流会在苏州举行,会议以“中高职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为主题,来自江苏、上海、浙江、山东、北京等16个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中高职院校的420多位代表围绕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标准建设、资源建设、队伍建设和平台建设等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聚焦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等内容,分享各地创新探索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中高职贯通培养的现实困境,共商中高职贯通培养发展大计。

一、历史变迁: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政策脉络与发展历程

(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发展轨迹

伴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逐步完善,中高职贯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步伐相应起步,大致经历了起步阶段(19782003年)、成型阶段(20042011年)、丰富发展阶段(20122018年)和深化改革阶段(2019年至今)等四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782003年)

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讲话中鲜明指出,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随着国家改革开放逐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发展过程中生产一线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发凸显,亟待构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980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把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1985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明确提出用五年时间实现普职“大体相当”。199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要求初步建立有中专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文件进一步强调了中国特色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设任务,要求办好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由于此阶段国家亟须具有专业技术的劳动力,文件提出“使大多数新增劳动力基本上能够接受到适应从业岗位需要的最基本的职业技术训练”,叠加国家对于中专和技工学校招生和就业工作的政策支持,中职的人才培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所以文件未对中高职衔接和中职升学提出发展性要求。这一阶段中高职贯通式衔接培养只是零星自发的地方实践,如,集美航海专科学校独立举办、上海科技专科学校和上海大学工学院与中学联合试办五年制技术专科,探索并丰富了中高职贯通式衔接培养的实践经验。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职业和技术教育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和在校学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学生人数的比例,均已超过50%,改变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的局面”,明确“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应以发展初中后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199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首次明确提出构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继续学习深造机会。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中职就业政策的调整,推动中高职相互衔接,畅通学生成长通道。《实施意见》要求在持续大力发展中职的基础上,通过改革现有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成人高校并支持中专改制,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优势,对优化中职和高职结构提供了政策支持。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的颁布,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明确职业教育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国家实施以初中后分流为主的教育制度,为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支撑和指导。2002年,国务院印发《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指出“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次提出建立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加强中高职衔接、扩大中职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的比例,尤其是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比例,标志着中高职衔接培养进入发展期。同时,为进一步提升中高职衔接培养的内涵建设,提出要重视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做好单独考试招生等要求。

2.成型阶段(20042011年)

2004年,教育部印发《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高职要坚持就业导向,深化产学研结合发展。通过强化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发挥高职在中高职衔接中的引领作用。200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的目标,并要求持续建设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在此文件中,“专科”二字仅出现1次,通篇被“高等职业教育”或“高等职业院校”代替。201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系统对中高职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内容的延续与衔接提出要求,明确要求通过实施衔接,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推进,中高职衔接培养得到国家的重点关注。

3.丰富发展阶段(20122018年)

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步入新时代。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健全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考试办法,推进中高职紧密衔接,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对中高职衔接、五年制高职进行了系统设计,同时也对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多层次职业教育衔接进行了规划。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印发,明确提出“加快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并单列一节阐述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2017年,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职业教育仍是教育体系中的突出短板,要求优化职业教育体系结构。

4.深化改革阶段(2019年至今)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地位,要求“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在学前教育、养老服务等领域扩大中高职贯通培养招生规模。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胜利召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分别提出2025年和2035年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要求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支持在部分专业领域实施长学制培养,为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2022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颁布,在第三十七条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有关专业实行与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的贯通招生和培养。”这为中高职的有效贯通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2022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支持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联合开展五年一贯制办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与职业本科教育衔接培养。

(二)我国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演进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中高职贯通培养最典型的办学类型,也经历了起步摸索阶段(19852001年)、调整规范阶段(20022013年)、提质培优阶段(20142019年)、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年至今)等四个阶段。

1.起步摸索阶段(19852001年)

1985年,原国家教委向航空工业部、国家地震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出通知,同意在西安航空工业学校、国家地震局地震学校、上海电机制造学校试办五年制技术专科,以中专名义招收初中毕业生,两年后经过考核一部分人再学习三年,获得大学专科毕业证书,另一部分学生学习两年获中专毕业证书,简称“四五套办”。1994年,原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在成都航空工业学校等10所中等专业学校试办五年制高职班的通知》。1996年,教育部批准并直接指导的五年制高职试点学校扩大到22所,此后招生规模逐年递增。200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对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和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2.调整规范阶段(20022013年)

2002年,全国举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近千所,在校生达到25万人。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对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针、办学主体、专业设置、经费投入、教学质量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进一步作出规范。同年,国务院召开新世纪以来的第一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发《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适度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稳规模、调结构、强规范的发展阶段。

3.提质培优阶段(20142019年)

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在“完善职业教育人才衔接培养体系”中提出完善五年制高职。以初中为起点的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主要面向学前教育、护理、健康服务、社区服务等特殊专业领域,培养兼具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技能的专门人才。国家发布五年制高职专业目录。支持办好重点培养产业发展和社会建设急需人才的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2020年,全国举办五年制高职的学校约占独立设置高职院总数的20%,年招生人数已超过50万人。

4.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年至今)

2022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颁布,在法律层面明确了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合法地位,为五年制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五年制高职进入了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的新阶段。

二、样态多元: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中高职贯通培养从1985年开始起步,经历近40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办学模式(亦即管理模式)和培养模式。

(一)中高职贯通的办学模式

办学模式主要从管理角度进行分析,各地结合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主要形成了“集约化”“专业化”“区域化”和“集团化”四种模式。

1.“集约化”模式

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为典型代表,以“小学院、大学校” 这一创新形式统领全省中职优质办学资源举办五年制高职,在全省设有104家办学单位,开设18个专业大类、216个专业、1099个专业点,现有在籍学生26万。办学过程中,统一教学标准、统一教学流程、统一教学行为,聚焦联合共享、聚焦制度建设、聚焦学徒制,推进跨区域融合、跨校融合、跨界融合,以确保中高职贯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质量,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了五年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2.“专业化”模式

2019年开始,上海推进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学校建设,以区域办学或行业办学为基础,通过高职整合附属中职转型和整合中职升格两种形式,创建了10所新型高职学校,并通过“系统规划、政府主导、专业引领、多元参与”的方式,形成了上海市中高职贯通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机制和具体的开发程序。新型高职专门招收初中毕业生,学生入学即为高职学生,五年里不用转学段、不用转身份、不用转学校,连续接受高职专业教育。上海市以标准体系建设和“大兵团”式的做法整体推动中高职贯通培养质量提升,探索形成一种专业化的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学校。

3.“区域化”模式

浙江省教育厅20216月发布了《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着力打造同一区域内中职、高职、地方、产业紧密互动的中高职贯通办学模式,满足区域产业集群对于当地招生、当地培养、当地用工的普惠性人力资源的需求,推动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县域,提升高水平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持续提高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质量。改革过程中,持续推进实体衔接、体系衔接、活动衔接。实体衔接即由地方人民政府统筹,高职院校牵头,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政府对改革项目提供全方位保障和支持;体系衔接即每类衔接均包括专业教学标准、核心课程标准、核心课程的教材衔接;活动衔接即共同开发标准、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开展教研、共同举办竞赛。

4.“集团化”模式

以深圳和成都为典型代表。20225月,《深圳市中—高职教育集团建设方案》正式印发,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职院校分别牵头组建“深圳西部职业教育集团”和“深圳东部职业教育集团”,按照“专业设置相近、办学特色相似、区域位置相邻”原则,选定市属、区属中职学校与合作企业作为集团成员单位,两所牵头高职院校加强与集团内中职学校的协同,做到办学规划、专业设置、课程衔接、人才培养、师资培训、产教融合、技能竞赛、人事管理、文化建设、年度考核的“十个统筹”。成都市从2014年开始推进实施“3+N”中高职集团化办学,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二、三产业的龙头高职,对中职开展整体托管、专业领办或加挂分院模式,通过构建中高职专业教学衔接、学生素质提升衔接、创新创业衔接、就业资源共享衔接,实现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

(二)中高职贯通的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环节、不同环境的教育教学组织形态,中高职贯通亦形成了不同的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五年一贯制、三二连读、3+3”中高职衔接、“2+2+2”接续培养四种模式。

1.五年一贯制

五年一贯制,即实行中高职一体化的五年完全贯通建制,五年全部在同一个学校场域内完成,初中起点入学,毕业时获得高职专科毕业证书,是最为紧密的贯通类型。江苏、上海、浙江、北京、四川、山东、安徽等省份均有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其中江苏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均为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通过建立五年一贯、循序渐进、通专融合的“基础+平台+专项+拓展”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进阶规律,形成工学交替、学用互嵌、螺旋递进的人才培养路径,赋能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2.三二连读

三二连读是一种中高职分段贯通制,分段贯通制不同于五年一贯制在同一所学校进行全链式人才培养,而是在两所不同学段的学校通过双方合作的方式进行一体化设计、分段式培养的模式。浙江、山东、四川、安徽、北京、广东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均有三二连读的形式,其中,广东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均为三二连读形式,四川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以三二连读为主体,五年一贯制为辅助。

3.3+3”中高职衔接

3+3”中高职衔接是通过不同组合方式形成的分段贯通模式,随着中职毕业生升学人数不断攀升,职教高考制度不断完善并趋于成熟,这一培养模式将越来越成为中高职贯通的主流模式。相比于五年一贯制和三二连读培养模式,“3+3”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由于中高职阶段两个办学主体事先并不明确,国家或省级层面如果没有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实践中容易造成课程体系断裂、重复等问题。

4.2+2+2”接续培养

河北省于2023年推出由企业、高职、中职联合开展了“2+2+2”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这一培养模式的设计,学生在中职完成前2年规定的学业,然后以企业为主,安排为期2年的岗位实训和岗位就业,学习岗位技术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到第5年再以联办高职为主,安排2年学业课程,以学徒制、工学交替等方式学习,毕业后取得大专学历,原则上留在企业工作。其培养理念是“为企业培养、在企业成长”,培养目标是“面向市域县域经济骨干企业急需的技术岗位定向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一培养模式尚处于起始阶段,其实施成效有待进一步验证。

三、特色鲜明: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成效与经验

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办学实践,构建了样态多元、内涵丰富,且又“独树一帜”的长周期人才培养模式,在丰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论内涵、填补中高职贯通培养教学标准空白、凸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度、夯实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基础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丰富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内涵

各省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实践,持续完善长周期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内涵。尤其是江苏中高职五年贯通培养的办学实践,其基于技术技能人才“知识学习由易到难”“技能形成由简单到复杂”的长周期成长规律和“宜早宜长宜贯通”的培养规律,着眼于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提出“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实施、一体化治理”的系统育人理念。揭示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厘清了技术技能人才长周期培养的逻辑,明晰了五年制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的机理,深化了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论内涵的认识,确立了五年制高职在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二)填补了中高贯通教学的标准空白

江苏、上海、浙江等地,以“一体化”育人理念为指引,旨在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针对中高职贯通培养的独特要求,举全省之力、聚全省之智、汇全省之策,经过多轮建设、迭代升级,开创性构建了专业建设类标准、教学实施类标准、教师发展类标准、质量保障类标准等教学标准体系,为长学制技术技能人才接续培养提供基础性教学文件。标准兼具层次特征和类型特征,体现核心素养,突出实践导向,彰显育人价值。标准框架系统完备、标准内涵丰富具体、标准属性特色鲜明、标准实施好用管用,填补了中高职贯通培养育人领域的标准空白。

(三)凸显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度

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等地实践表明,中高职贯通培养是本地生源、本地培养、本地就业,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满足政、企、院、校、生多方需求,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尤其是县域产业的良性发展,深得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学生家长欢迎,已成为全日制高等教育通向县域和农村的主渠道、主力军,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夯实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

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办学形式,对优化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结构,打通中等职业教育向上发展路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多年的实践表明,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在稳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盘,夯实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基础,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反思展望:中高职贯通培养亟待从形式一体化走向内涵一体化

在全面实现现代化和构建技能型社会的远景目标下,中高职贯通培养既拥有大好机遇,也面临不小的挑战。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实现了内涵、视角和制度层面的深度变革,中高职贯通培养也朝着服务区域尤其是县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服务高等教育下沉县域发展需求、服务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体系化发展需求的目标而变革。在这个过程中,中高职贯通培养面临着从形式一体化向内涵一体化转型的变革压力。未来中高职贯通培养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应体现一体化的基本特色,并实现“一体化”育人理念由“量变”向“质变”的升华。

(一)现实反思:中高职贯通培养形式一体化的意义与隐忧

由中高职分段培养走向中高职贯通培养,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的一次华丽转变,并在形式上实现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一体化,包括育人过程的一体化、课程设计的一体化、教学流程的一体化、培养质量评价的一体化等。中高职贯通培养形式上实现一体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形式一体化树立了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化成长的标杆,它代表的不仅是一种人才培养行动,更是一种人才培养理念;其次,形式一体化是内涵一体化的前提,它为职业院校真正汇集人才培养资源、破除中高分段带来的客观上的阻碍提供了保障,为长学制培养高技能人才开启了重要的试点窗口。

然而,形式一体化并不是中高职贯通培养的终极目标。如将中高职贯通培养始终停留在形式一体化的层面,存在着很大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形式一体化主要关注学生在五至六年内完成学习任务,但并未关注在这几年内应该按照什么方式、什么顺序进行学习任务的设计。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还未对长周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成长规律以及学生学习规律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得课程体系的设计并不能凸显中高职一体化贯通培养的实质和特色,学生由未成年向成年的转变、由通识培养向专业化培养的进阶也就无法体现在育人的过程之中。二是形式一体化强调要素层面的一体化,现阶段更多地体现在标准建设等外延上,如课程的系统性和一次性设计、合作的企业要五至六年一贯等,但是在育人理念层面并未很好地贯彻一体化思想,技能训练一体化的本质是什么、服务业的技能一体化训练和制造业的技能一体化训练区别在哪里等本源问题尚没有厘清,资源建设、课程内容按能力进阶要求一体化设计和实施等根本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以后的实践和研究中加以解决。

(二)未来展望:中高职贯通培养内涵一体化的本质要求与实现路径

中高职贯通培养本质上是希望能够通过在空间和时间层面的长周期一体化设计,让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更有连续性和系统性,这就需要根据开设专业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特征进行分析和判断后进行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整体设计。因此,中高职贯通培养内涵一体化的本质,应该是其人才培养设计要充分尊重所在专业能力形成的规律。这种规律既有能力形成的一般规律(如从新手到专家),也有专业的特殊规律(如机床操作先上手或学习理论)。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内涵一体化,必须建立在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成长规律的深度分析基础上,否则会与分段培养的办学无异。

未来中高职贯通培养要真正实现内涵一体化,实施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体现从核心素养到职业能力的基本理念,以及适应专业能力发展规律的内容设计思路;二是在教学模式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上,要充分运用进阶式的设计理念,在任务的难易度、项目的综合性、模块的复杂度等方面匹配学生从未成年到成年的学习状态变化、学习能力变化;三是在评价模式的设计上,要能够设计出一整套体现知识、技能、素养、思维增值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和标准的设计上要有梯度性,尽可能避免终结性、量化评价带来的负面效应。

中高职贯通培养重在强调中、高职两个层次子系统之间培养理念、培养过程、培养评价的系统贯通和持续贯彻,它是职业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我们有理由相信中高职贯通直至中高本贯通培养一定会有广阔和美好的发展前景,也深深地感受到现有的理论研究和办学实践仍然存在很多短板。这就需要各方的长期关注和共同努力,聚焦问题、理论引领、实践探索、凝心聚力,共同描绘中高职贯通培养的美好愿景。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5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