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学报编辑部)

打破堵点 推动高职院校专利量质齐增

作者:王纾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23-12-20 浏览次数: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王纾


   近日《全国高职院校专利数据分析报告(2022年度)》(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显示,自2019年以来,全国高职院校专利总量、发明专利数量均保持增长。但总体而言,仍存在专利总量偏少、技术内涵质量不高、发明专利拥有量比重较低、专利成果的转化率较低、转化渠道狭窄等现象。如何突破这种局面,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高职院校占据高校的半壁江山,与普通本科高校一样,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应用型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在我国高校创新调查制度中,科技成果及转化始终是备受关注的监测及评估内容。专利作为科研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衡量高职院校创新能力的重要量化指标。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中提出,到2025年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产业化率明显提高的要求,为我国高校未来两年专利转化和运用指明了方向。有鉴于此,高职院校如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在扩大专利总量的同时,提升专利质量和技术内涵,提高转化应用及产业化率,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呢?

   首先,优化考核评价及奖励制度,有效促进专利量质齐增。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扭转“重论文而轻专利”的思想观念。因此在科研人员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内部考核评价及奖励制度设计上,应加大专利创造及成果转化相关的指标比重。另一方面,在对专利作为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中,高职院校要避免“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而轻转化”的倾向,应当通过设置权重等办法,突出专利质量和转化运用的导向。例如,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的标准上向聚焦于制造业重点领域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创造加大倾斜力度。还可设立与高质量专利、专利成果转化相关的绩效奖励,设置鼓励学生获得发明专利或实现成果转化的竞赛奖项,将成果转化作为创新平台绩效考核的指标等。

   其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效培育高价值专利。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和实践。高职院校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客观上讲,市场需求决定了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价值。“专利不是锁在抽屉里的纸片”,它应当到实验室之外的广阔市场中实现价值。有调查显示,我国一些地区虽然高职院校专利申请和授权数基本处于逐年递增状态,但专利转化率普遍较低,只有极少数专利能顺利转化并投入市场,大部分专利还停留在授权阶段,并未体现实际应用价值。这反映出这一地区高职院校专利成果与当地产业结构及企业需求不相契合的情况,因此才会出现转化数量少、转化率低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当依托市域产教联合体以及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与企业合作搭建科技成果供需信息交换平台或者依托第三方专利服务中介机构,瞄准产业链和创新链上的真实需求,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专利成果的定向培育、定向转化,提升专利成果源头供给有效性。

   此外,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体系,完善专业管理队伍,是高职院校专利工作不可或缺的保障。近年来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综合能力持续增强,但是总体而言知识产权相关工作还比较薄弱。当前高职院校应尽早设立具备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申请转化及管理运用等多种功能的专门机构,做好知识产权工作的管理与规划,开展高价值专利整体化、前瞻性布局,形成专业化、标准化、常态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同时,还应组建由各类知识产权人才组成的专业队伍,专门从事企业与院校技术创新对接,服务于技术成果转化全过程,为高职院校专利创造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312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