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王卫标,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
浙江省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部署实施了“千库保安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近年来,我国水利建设全面提速,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不断完善,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持续加大,作为国家首批省级水网先导区,浙江省的水利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作为江浙沪地区仅有的一所水利类高职院校,面对地方经济社会和水利改革发展的新使命、新要求,紧紧围绕服务保障国家水安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美丽浙江等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开展育人综合改革,创立了新型水利引领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创建了新型水利引领的多功能育人平台,创新了新型水利引领的多元育人模式,推动水利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联合行业、企业、学校 创立新型水利引领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依托浙江省水利部门牵头成立的浙江水利行业校企合作办学协调委员会,联合行业、企业及中高本不同层次的学校,先后成立了浙江同济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浙江同济职业教育集团、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产教联盟、华东地区水利电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产教科创一体化发展联盟。设立浙江同济科技教育基金会,吸纳合作企业、优秀校友捐赠,设立大禹水利创新奖学金、水生态修复技术奖学金等18个专项奖学金,激励学生及行业技术人员聚焦新型水利创新研究。同时,吸引全国一流水利类高校、科研院所、创业孵化机构等产教科创多元主体,创立新型水利产教科创一体化发展机制、新型水利产教科创多主体办学机制、新型水利产教科创多主体育人机制,发挥联盟的绿色生态、数字赋能等新型水利技术研发服务优势,达成技术研发供给、人才培养培训和产业升级发展等各方标准共研、方案共制、资源共建、过程共管、质量共抓、文化共融、成本共担、成果共享的共生共长发展生态。
整合新型水利资源 创建新型水利引领的多功能育人平台
学校充分发挥新型水利引领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整合浙江省水文管理中心等8家单位优势创新资源,联合组建新型水利技术引领的浙江水利行业公共研发平台以及现代水利协同创新中心、水利工程白蚁防治协同创新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15个研发中心,创设新型水利技术“学研场景”;联合浙江省第一水电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头部企业,组建大禹现代学徒制学院、水利电力智慧运维产业学院等6个特色产业学院,创建新型水利生产实践“学产场景”;依托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和“安心屋”,出台技术转移转化制度,创设新型水利成果“学转场景”;以新型水利创新成果转化衍生创业机会,成立翔宇创业学院、大学生创业园,设立科技企业孵化委员会、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组建就业创业社团,开设BIM技术应用工作室、智慧水务系统开发工作室、无人机应用服务工作室等创新创业企业实体,打造“青创会客厅”“青创孵化园”等6个大学生创新创业“青创”实践品牌,创设新型水利技术“学创场景”;建设水利工程咨询服务中心、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等四大工程技术服务中心以及“河湖医院”、水利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水情教育基地、“同科·水博”社区学院等,组建新型水利技术服务“学服场景”。创建起新型水利引领的“学—研—产—转—创—服”多功能育人平台,为多元育人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平台支撑。
服务新型水利战略 创新新型水利引领的多元育人模式
确立“新型水利引领、专创并重”人才培养定位。学校以服务国家水网建设为导向,精准把握新时代水利事业变革的重要特征,精准定位新型水利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专业实践能力与技术创新思维并重的新型水利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明确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人才培养要求。
构建“新型水利引领、项目贯通”课程体系。学校筛选“安全、美丽、智慧”的浙江水网建设领域的真实工作场景,设计研发、转化、创业、生产、服务典型项目,融入家国情怀、科学精神、生态文明等以中华优秀治水文化为代表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合专业先导课程、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支撑课程,构建“新型水利引领、项目贯通”的专业课程体系。
创新“新型水利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学校充分利用水利工程产业链上的水利技术研发中心、水利成果转化中心、创业园、产业学院和技术服务中心等场景,创新“学—研—产—转—创—服”多主体分阶段实施的“新型水利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育人融入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让学生跟着生产一线人员学技能;将育人融入全过程创新链,让学生跟着科研人员学创新;将育人融入全功能孵化平台,让学生跟着企业家学创业。实现了以实际水利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创新为核心,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路径,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思维。
打造“新型水利引领、科教融汇”教学团队。学校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构建教育、宣传、监督、考核、奖励和警示“六位一体”师德师风建设体系;实施“领雁”“引凤”“托举”“融通”四大计划,组建由擅长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的专业人员和教师构成的“水环境监测技术”“美丽河湖建设”等教学团队。通过项目制,引导和激励教师参与技术研发,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在推进产教融合中进一步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建立“校—院”二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管理机制,出台《科研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等科研相关规章制度,构建了全方位闭环的教师教科研激励政策体系。
实施“新型水利引领、虚实结合”教学方法。学校根据“一群一库计划”,持续开发新型水利数字教学资源。与浙江省水利信息管理中心协同开发浙里“九龙联动治水”应用总驾驶舱,建成智能化、可视化、全要素感知的水利智慧化业务管理平台;校企联合完成了水处理技术、数字测图等虚拟仿真实训专项建设,建成智慧水利工程省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S课程”“i课堂”“U基地”,搭建以“学在同科”智播课堂为载体的新型水利智慧教学平台,与国家继续教育网络平台联合,构建形成“理、虚、实一体”实训教学体系,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学校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首批全国水利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等荣誉。未来,学校将持续推进新型水利引领的水利高职育人综合改革,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