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学报编辑部)

吕世强:“四向”发力 探索思政育人有效路径

作者:吕世强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24-10-08 浏览次数:

(作者简介:吕世强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党建、文化、实践、平台“四向”发力,扎实推进思政育人机制改革创新,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为做好新时代思政育人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党建引领 夯实思政育人主阵地

  (一)理论武装强定力,筑牢政治之基。学院党委始终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通过“第一议题”跟进学、中心组带头学、党员培训系统学、“三会一课”深入学等方式,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凝聚思想共识、集聚精神动能、激发奋进力量。系统梳理部门职责,整合校内外思政教育资源,构筑起“大思政课”建设的“四梁八柱”,确保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问题导向聚合力,共谋育人之策。构建起“学院、系部、专业、班级”四级思政工作网络,党员与学生结对260组,近年来共处理化解学生各类思想问题120多个,及时掌握学生困惑和需求,量身打造解决方案。把对学生的真心关切渗透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鼓励学生在思政课堂上发声,让思政课堂成为解答学生疑问、满足学生需求的“温暖之家”;注重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感受到思政教育的温暖和力量。

  (三)示范引导增活力,提升共育之效。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带头上讲台,讲党课、思政课、形势与政策课,围绕职教改革、国际形势、校园舆情等方面内容,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解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加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交流合作,推动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协同育人,提升思政育人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增强文化感染力 激活思政育人主引擎

  (一)优化课程资源,完善育人体系。在系统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烟台红色革命文化、蓝色海洋文化、航空航天文化等优势资源,把各条战线、各个领域耳熟能详、鲜活生动的实践成就、奋斗精神、英模事迹等引入课堂、融入课程,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让每一堂思政课都更有吸引力、更富生命力。

  (二)强化师资引培,锻造育人队伍。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贯穿教书育人各环节。建立健全校外思政课导师和兼职教师制度,聘请区域内党政干部、社科专家、行业模范等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邀请时代楷模、大国工匠、红色基地讲解员等,经常性参与学院思政课教学;聘请业内高水平思政课教师来校讲座、授课,常态化开展“萌新磨课会”活动,做好新入职思政课教师全员培训工作,突出思政工作能力在教师职业能力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

  (三)挖掘校友资源,凝聚育人力量。建立优秀校友信息库,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广泛收集校友信息,梳理提炼49名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将其融入思政课程教学,举办校友讲座、分享会等活动,邀请校友返校讲述奋斗历程和人生经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洗礼。

  强化实践驱动 打造思政育人新生态

  (一)突出学生主体,多向育人有维度。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多元方法,大胆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广泛开展“与信仰对话”“青春心向党”“党史故事宣讲”“青春告白祖国”等主题教育,常态化开展党史知识竞赛,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党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构建具有文旅特色的课内实践“第一课堂”、阳光思政实践基地“第二课堂”和校外社会实践大课堂“第三课堂”思政育人体系,实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校内课堂与校外课堂的深度融合。

  (二)丰富育人载体,人文积淀有厚度。充分利用阳光思政实践基地打造“红色文化圈”,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洗礼。注重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校史校训中的文脉传承和人文积淀,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社团52个、省市级志愿服务队8个,组织开展暑期探寻红色文化遗迹、志愿服务进社区等实践活动。近两年,学院为省市级大赛、论坛等提供志愿服务216次,开展送礼仪进社区等公益活动96次,600余名师生被评为省市级“优秀志愿者”,学院获评“山东省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

  (三)坚持家校合作,联动育人有力度。建立家长学校,邀请家长分享育人理念与方法,参与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将思政教育融入家庭与学校生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深入开展家长进课堂、家长接待日等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方式,教师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增强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和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助力学生成长为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强化平台保障 构筑思政育人新矩阵

  (一)巧用网络平台,形成育人特色。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手段,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让学生既“抬头”又“点头”,及时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教学,鼓励教师将新的研究成果和行业前沿融入思政课教学,打造“有看点”的思政课。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引导学生接受线上教育,拓展思政教育的渠道,不断提升网络思政的影响力。由烟台市导游大师工作室负责人、思政课教师张超等11名青年教师打造的网络思政课堂,营造起清朗的网络育人新空间。

  (二)搭建展示平台,体现教学本色。依托优势专业,打造方磊面塑名师工作室、烟台市鲁菜研究所、王辛敬书画修复大师工作室、臧强漫画工作室、“丝路”非遗研究中心等思政育人平台。3年来,累计选派42人次参与省、市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比赛,评选认定院级课程思政标杆课程32门,遴选课程思政优秀案例106个,“民航服务礼仪”获批立项山东省教育部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三)用好赛事平台,厚植发展底色。积极组织教师参加驻烟高校思政课建设论坛、粤渝鲁三地四校青年思政课教师线上磨课交流活动等,赋能教师专业成长。探索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线上集体备课平台”,以集体备课会、研课会、萌新展示、经验交流等形式,分享交流经验、共享师资资源,全面提高思政课育人质量与水平。在山东省学校思政课教学设计大赛和山东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中,学院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1名教师获评“山东学校优秀思政课教师”。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1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