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有东,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院长。)
近年来,为有效解决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两张皮”的问题,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按照《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的“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要求,主动加强与工业园区合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构建了党建联盟引领、政府部门主导、产教有机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校园、园区“双园”融合办学新机制,政校协同“零距离”服务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党建联盟,引领融合,厚植技能报国情怀
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打造“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共享海棠园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今世缘工匠创新基地、井神食盐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淮钢厂史展示厅等党建思政阵地97个。树立学生技能报国志向,组建由校企领导、行业专家、思政教师构成的党建师资团队,开展“双思政辅导员”和“双班主任”互兼互聘,挖掘特色思政育人元素,强化学生思政教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聘任联盟40名专家为人生导师,邀请联盟企业党员先锋模范人物开展企业文化、职业成长、创新创业、产业发展等专题教育,联合组织“最美实习生”评选和宣传报道,激发学生践行工匠精神的自觉性、主动性。学校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江苏省特色党支部1个,学生荣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江苏好青年等荣誉,获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江苏省就业创业年度人物提名奖。
园区主导,精准融合,动态优化资源配置
学校与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共建电子信息产业学院,与园区鹏鼎控股等企业共建企业学院,开展订单人才培养,建成电子产品制造技术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江苏省产教融合集成平台、江苏省校企合作示范组合、江苏省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学校与江苏淮安工业园区合作,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共建淮安市新能源汽车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与园区企业比亚迪共建现场工程师学院,组建比亚迪现场工程师班,入选江苏省首批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并被推荐至国家教育部门。学校先后与南京经开区等12个省级以上园区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协同共建,全面融合,适应企业产业需求
学校按照一体化思路,推动与园区、企业协同共建,全面深化融合,即“一园区一学院”,在江苏省相关园区建立电梯产业学院、PCB现代产业学院等12个学院,延伸了学校办学空间,实现与园区“空间一体化”。“一企业一模式”,根据企业需求灵活开设订单、学徒、雏鹰等校企合作班,实现“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三年累计新增105个校企合作班,学生胜任产业岗位的职业技能、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学生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等国家及省级奖项共600余项,毕业生园区内就业、创业率平均达到58.6%。“一产业一平台”,聚焦园区产业特色,学校与企业共建获批国家众创空间(互联网众创园)、国家教育部门工业机器人培训基地、江苏省工业云边协同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13个科教平台,面向属地园区设立了19个技能鉴定工种,实现了技术攻关、技能培训“服务一体化”。
共筑体系,保障融合,形成多元协同生态
探索项目制管理。在南京软件园与中兴通讯共同牵头成立全国数字技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与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新一代信息技术市域产教联合体,成立常设秘书处,以项目制推进实体化运行。人员“双岗”互聘。派驻园区科技镇长团、科技副总等36人次,实现了淮安省级以上园区全覆盖,组织18个国家、省级创新团队、技能大师工作室,76名江苏工匠、江苏省技术能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深入企业一线;开设“绿色通道”,聘有21名企业国家人才、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江苏省产业教授,每年有600余名行业导师全程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校企共建国家“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2个、省级1个。强化政策支持。一是学校有制度,制定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业学院等系列管理办法和激励措施。二是属地有政策,淮安市出台《促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文件,针对产业紧缺型专业、产业学院、订单班等进行专项奖补,仅2023年学校就获得奖补资金400余万元。三是园区有支持,工业园区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学校先后获得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奖、张家港市首批应用技术人才合作培养示范院校、昆山市“20+20”人力资源合作计划显著贡献奖。四是企业有投入,近3年企业捐赠资金1760万元、仪器设备4680万元。
学校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双园融合”办学机制,推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江苏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