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学报编辑部)

姚光业:以“五融”为抓手优化高职院校类型定位

作者:姚光业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24-03-19 浏览次数:

(作者简介:姚光业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院长、教授


   如何优化高职院校类型定位是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关心的问题。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以“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城教融合、军民融合”为抓手,努力建设首善标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技能型大学,在优化高职院校类型定位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

   创新职普融通  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学校在职普融通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点,即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的渗透和职业启蒙教育向基础教育的渗透。

   2015年起,率先启动北京市高端技术技能人才“2+3+2”贯通培养改革,与北京工商大学等多所本科院校合作,构建“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推进职业本科教育进行了有效探索。

   面向中小学生创新性开展“小小工匠”“小小工程师”等职业启蒙教育,设计了玉兔号月球旅行、设计未来汽车、动感电车梦工场、人工智能小汽车设计制作等近20个与开发区产业密切相关的职业启蒙课程,培养中小学生掌握技能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能力,助力职业教育体系向下延伸,推动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各学段的渗透融通,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打下基础。

   深化产教融合  构建融合循环的生态体系

   为落实教育部提出的“一体两翼五重点”改革任务,学校联合清华大学等30余家高校、研究机构、集成电路头部企业,共同建设“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联合体”,探索构建“高职—职教本科—专业硕士—博士”的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共同成立“软件和信息服务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全国机器人与工业数字化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共同体跨区域汇聚产教资源,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构建了“产业赋能教育、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产业”的融合循环新生态。

   依托联合体和共同体的组织功能,已建设百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久其产业学院、完美世界数字艺术产业学院等3个产业学院,以及北京奔驰汽车制造工程师学院、北京市亦庄药品生物技术工程师学院、北京飞机维修工程师学院等3个市级工程师学院。以产业学院为载体,现开设“国航班”“邮政班”“地铁班”“奔驰班”等20余种订单班、定向班,占比超50%。如与北京奔驰公司合作17年,公司30%首席技师、40%班组长皆出自订单班,形成显著的品牌效应。

   探索科教融汇  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汇聚科创资源,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共建多样化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与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成立“检验检测技术协同创新实验室”,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合提供货物出入境检验检疫服务。建设食品工业智能制造、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等2个企业赋能中心,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等8个协同创新中心,7个高精尖创新工作室,为经开区300多家中小微企业提供科研服务350余项,科研成果转化率年均增长13%。获批建立化药制剂与蛋白药物研发中试基地、复杂和异形件智能制造研发服务中试基地、集成电路产品测试中试基地等3个经开区中试基地,围绕前沿产品创制、概念产品试制、产学研联合攻关等中试需求,开展成果转化、项目孵化和中试服务。

   联合科技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学校与经开区、在京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中小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围绕经开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设立了天然产物标准表研制、新能源汽车分布式驱动控制技术、机器人应用技术等6项科技攻关项目,促进“三城”科技成果在经开区落地转化。近5年,获得技术服务到账5400多万元,累计获得授权专利65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51件),成果转化收入1340多万元。

   深化城教融合  服务区域技能型社会建设

   作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唯一的高等院校,学校积极融入开发区发展,打造城教融合发展新模式。坚持“依托经开区办高职、依托产业办专业”的发展思路,精准对接经开区“4+2+1”产业体系,深入分析经开区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人才需求状况,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整体打造七大专业群,形成深度融入“高端汽车、生物医药、先进制造、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高精尖产业发展的“五条线”,力促专业建设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齐头并进,满足经开区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和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

   坚持开放融合理念,学校与经开区共享办学资源。服务企业培训,建设经开区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年均完成首席技师等专题培训近1.7万人次;服务技术创新,建设“双创”基地,为经开区企业服务;服务信息需求,共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共图书馆”并免费开放,依托“两馆一场”,建设文体活动基地,服务社区居民25万人次;服务社会建设,推动学习型社区建设,志愿服务活动受益社区居民8万人次。

   深化军地融合  打造专业技术士官的摇篮

   学校纵深推进军事职业教育,2014年起先后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军委国防动员系统、战略支援部队签订定向军士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根据部队对军士生的需求,专门成立军士教育学院,依托相关二级学院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大数据等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学校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强军目标和强军思想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特别是把“听党指挥”“政治合格”放到学生教育的突出位置。将火箭军“三爱”“五讲”砺剑精神融入军士生日常思政教育,引导军士生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毕业后迅速融入火箭军奠定扎实基础。学校为部队培养输送的军士生中有近400名高素质军士人才,在“九三”大阅兵、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抗击疫情中荣获“四有”优秀军士称号。学校部队领导评价,“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岗位适应能力强,发展后劲持续,学校是火箭军培养工匠型专业技能士官和专家型专业技术士官的摇篮”。学校军士生人才培养工作荣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先后获评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校”“全国国防教育典型案例30强”。

充分发挥军士生榜样示范作用,学校按照培养军士生的标准培养其他专业学生,始终把政治引领放在第一位,把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军士生当标杆、作表率,在学校各项活动中的良好表现、精神面貌,影响、激励和带动其他学生,形成巨大正能量,引领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军士生严明的政治纪律、吃苦耐劳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带动了其他专业学生,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焕然一新。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3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