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长海,滨州学院党委书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服务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滨州学院聚焦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交通强国战略和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坚持“顶天(对接航空业)立地(对接区域)”发展思路,建立“引入、对接、共建、产教融合、校地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协同创新”机制,通过校企、校地、校校、校所多元协同,深入推进转型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卓越发展,在航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上不断迈出新步伐。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实现特色发展深突破
学科专业是产教融合之基。以区域经济、行业需求为导向,学科专业与产业发展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特色发展的根本路径。
与行业产业需求对接,打造学科专业特色。2006年,学校主动适应航空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设置飞行技术专业,填补山东省航空学科高等教育空白,成为全国首所培养飞行员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打造以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等为龙头学科的雁阵式学科体系,交通运输(航空交通运输领域)获批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成为山东省首所在该领域培养研究生的高校。飞行技术专业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交通运输专业(民航机务工程方向)为中国民航局“航空工程特色专业”,是全国首批产教融合开展机务维修人员培养的专业。飞行学院党总支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与区域产业需求对接,实现学科专业集群发展。坚持“重工科、强应用、突特色、精传统”思路和“需求导向、对接融合、品牌引领、动态调整”原则,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打造航空、生态环境、化工、机电、信息、土建、教师教育、智能控制八大应用型学科专业群,其中4个专业群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推进“四新”建设,通过新上或改造提升,增加“四新”专业占比,新上航空航天工程、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数字经济等新兴专业,着力培养多接口、多样化、多规格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基本覆盖了航空全产业链。学校获批山东省首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育人成效深突破
培养模式改革是产教融合之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为理念,教学全程与生产实际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提升育人成效的根本保障。
与行业标准融合,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坚持“专业建设融合行业标准、学历教育对接岗位技能”,创新“学校+企业”双校园、“理论+实践”两段式、“学历+岗位”双证书的“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学校、企业、行业、政府、院所协同培养机制。建有中国民航局民用航空器驾驶员执照理论考试考点、147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机构等7个行业资质平台,覆盖了飞行、机务、签派三大民航领域,学生在校即可完成飞行驾驶、机务维修等理论和技能培训并取得执照。通过订单培养、委托培养、冠名培养、联合招生、专业共建等形式,与150余家单位合作办学,实现本科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全覆盖。
与产业资源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引入产业多维资源,共定培养方案抓专业,共制教学标准抓课程,引用工程案例抓教材,共推科学研究抓技术,共建教学平台抓实践,共育人才队伍抓师资,共推专创融合抓创业,将最新行业产业先进技术、前沿产品、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案例、实验实训、创新创业项目等。学生立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43项,在“互联网+”“挑战杯”等赛事中获国家级、省级奖励120项。作为我国航空类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学校培养并输送飞行员、机务维修、签派、管制员、空中乘务、设计制造等航空专门人才7300余人,其中飞行员2700余人,600余人升任机长。毕业生就业率年均96%以上,学生考研升学率30%以上,学校连续5年被评为“山东省最具就业竞争力的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增值空间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共建教学科研平台,实现服务能力深突破
平台共建是产教融合之纽。以共建共享、联合攻关为抓手,服务面向与经济发展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增强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的根本要求。
与产业布局同向,强化协同育人。学校聚焦山东省“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产业优势集群和滨州市“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需求,深入实施高水平产教融合体系建设,聚合人才、科技、市场等要素资源,推进教育资源与产业布局战略匹配。让教育走出象牙塔,将企业引入学校,推进教学实验平台、实践教学基地、公共实训基地、现代产业学院、专业特色学院等人才培养实体共建共享、迭代发展。与深圳大疆、歌尔股份、山东航空、山东京博等50余家单位合作,“1+N”多元协同,优势互补,共建共管飞行学院、无人机产业学院、生物与医药现代产业学院、大数据产业学院等14个学院,其中省级现代产业学院2个,建成校企政共管141航校,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与产业技术同向,强化协同创新。学校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实施融入航空业、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融入”工程。深化产学研合作基地、校外服务平台、协同创新平台、产教融合共同体、产业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共管共用、多维建设,牵头建设锂电产教融合共同体,参与共建全国大数据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山东航空运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山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教融合共同体等。与地方、企业共引共用高层次人才,开展“博士企业行”活动,推进高层次人才到行业企业挂职,提高“双师型”教师占比。深入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聚焦智能控制、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安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联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创新驱动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下,滨州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凝心聚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航空业高质量发展和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3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