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陈志军,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教育评价改革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突破口。2022年,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入选湖南省“楚怡”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推动评价改革是“双高校”建设的内在需求,是“双高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经湖南省批准,学校被确定为湖南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高校。为此,学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双高校”建设目标任务,按照“破立并举、标本兼治”原则,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协同落实”的机制来推动教育评价综合改革。重点聚焦“5类改革领域、5个重点任务”,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痼疾,循序渐进推进试点工作,构建“适应时代、契合校情、多元分类、突出质量”的教育评价体系。
建立“目标+任务”的二级学院目标管理评价体系
2022年以来,学校党委把准方向,坚持整体推进。全面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整体推进校院两级治理结构综合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坚持有序开展、取得实效。学校坚持目标导向,结合学校“双高计划”“提质培优行动计划”“高地建设”等涉及关键要素的重点工作,动态调整各二级学院年度目标考核评价指标,激发二级学院主动改革动力,强化二级学院专业建设、专业教学改革的力度。建立二级学院特色创新工作加分细则,引导各二级学院在日常工作的基础上积极转变工作态度,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新思路和新方法,对标“双高计划”“提质培优行动计划”“高地建设”的任务指标,强化任务引领,突出二级学院办学业绩和贡献,着重考核重点工作任务的完成质量水平。
通过实施“目标+任务”的二级学院目标管理评价体系,学校专业建设评价改革取得实效。通过《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专业诊断与前瞻研究》,构建“一龙头三重点四支撑五发展”的自然资源特色专业体系,使学校32个专业聚焦对接自然资源主业、土木工程产业,致力于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服务湖南“三高四新”战略。目前,学校正与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发展,全力打造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群、环境地质工程专业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3个湖南省“楚怡”高水平专业群,以及2个央财重点支持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群、2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精品专业、3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建筑施工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被确定为国家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训项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课程被认定为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
建立“五维+五育”成长型多元增值评价体系
以积极心理学的成长型思维理念为指导,坚持“不比基础比进步”的理念,破除学生评价唯分数的倾向。学校在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严格学业评价5个维度上下功夫。依托大数据技术,多元赋能,从学生入校到学生毕业,通过阶段性数据采集对比、数据智能分析,完成成长型学生增值评价。
为进一步丰富评价内涵,学校围绕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积极打造“匠心”德育工程、“匠技”智育工程、“阳光”体育工程、“养心”美育工程、“生态”劳育工程“五育工程”,根据学校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每个维度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完善基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学生思想发展标准》《学生学业发展标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发展标准》《学生职业素质发展标准》《学生毕业标准》五项评价标准。
通过实施“五维+五育”的成长型多元增值评价体系,学校学生“五育”评价改革取得实效。近两年来,学校学生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国家一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11项,参加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获得国赛银奖4项、铜奖1项;学生苏博睿参加第21届中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获男子乙组400米金牌,被认定为“国家一级运动员”;学生李灵枫参加2021年中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获得乙A-77公斤级冠军;等等。
建立“四有+四立”教师评价改革评价体系
学校依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要求,围绕立志、立德、立学、立行,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思想过硬、业务精湛、崇尚学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建立了“四立”教师评价改革体系。
聚焦“理想信念”,学校建立“1+3+X”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引领作用,实施“师徒模式”以老带新传帮带制度;优化干部选拔办法,干部提拔原则上要有思政课教师、学生工作经历。聚焦“道德情操”,修订学校师德师风考核办法,设立“徐特立教育奖”,积极弘扬良好师德师风。聚焦“扎实学识”,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与考核管理办法》,开展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完善学术评价机制。聚焦“仁爱之心”,修订职称晋升评审制度、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等,把师德师风纳入其中,重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关爱、传道授业解惑,突出师德成效,突出业绩导向,突出团队贡献。
通过实施“四有+四立”教师评价改革评价体系,学校教师评价改革取得实效。近两年,学校健全“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认定了340人次“双师型”教师,引入一大批企业行业一线专家,校企“双百双师”行动计划取得实效,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6.24%,全面优化了教师素质结构。
建立“两型+两向”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学校通过拓宽科研活动范围,改革科研评价机制,重点构建理论型研究与实用型研究并重的“两型”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建立成果质量导向和贡献导向的“两向”科研实绩评价机制,改变传统的理论研究为主的评价机制,突出实用研究评价,进一步提高教师参加科研活动的积极性,达到“破五唯”效果,全面提升学校科研活力和水平。学校拓宽科研活动渠道,将教师解决企业技术问题与管理难题、服务乡村振兴等活动纳入科研课题,让更多学有专长的教师充分发挥了专业特长,为企业、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教职工找到存在感和获得感,激发了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热情。
学校突出实用成果评价,通过修订《科研成果评价标准》《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制度文件,降低课题、论文等理论成果评价权重,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等的实用成果评价权重,破除唯论文、唯课题的评价方式,创新评价机制,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突出贡献质量评价,完善《科研成果量化考核细则》《教师职称评定科研成果量化考核细则》等制度办法,结合学校原有基础性评价,开展以创新成果质量、服务社会贡献为导向的多元化、系统化的综合科研评价,让为社会发展作出真正贡献的科研工作者得到更高评价、获得更多奖励,使科研评价更趋公平、合理,惠及更多教师。
通过实施“两型+两向”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学校科研评价改革建设取得实效。学校出台《关于加强校内高层次人才科研专项(启动)经费支持的实施意见(试行)》。2023年,学校高层次人才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申请立项专项课题3项,并积极培育后续省级以上课题立项。此外,学校还出台《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试行)》,为科研团队建设提供经费和制度支持。2023年,学校共立项建设以高层次人才、教授等为负责人的科技创新团队9支,他们将围绕学校研究基础好、研究较深入的领域开展相关研究,为学校申报更高级别课题打下坚实基础。
建立“3A+3P”模式用人改革评价体系
学校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不断促进人岗相适的目标,探索一套从入职到适应岗位,从人才培养成熟到晋升过程的用人评价机制,建立了“3A+3P”模式用人改革评价体系。
学校推进“适岗(Adaptation)+画像(Portraits)”的人才适岗评价。调整岗位计划,促进人岗相适;以岗位需求为目标,建立适岗机制,改进招聘工作机制,招聘不得将学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建立教师“画像”机制,充分了解教师发展规划及发展需求。
学校推进“考核(Appraisals)+晋升(Promotion)”的人才晋升评价。完善教师考核机制,加强高层次人才阶段性考核,完善教师工作量考核办法;修改《人才培养服务协议》,出台教师内部晋升制度,完善辅导员双线晋升机制。
学校推进“任用(Appointments)+珍视(Prize)”的人才激励评价。出台《关于支持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暂行规定》,鼓励在校高层次人才在职攻读学位,约定服务年限,确保人才队伍质量,形成人才梯队;出台《关于加强校内高层次人才科研项目支持的实施意见》《教师职业生涯“生命周期”发展培养实施方案》,对正高级职称人员给予科研经费倾斜,对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45岁以下青年教师给予科研专项倾斜。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点多面广。学校把教育评价改革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循序渐进、点面结合,聚焦校院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选人用人评价、科研评价五个方面,推动解决当前学校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实际问题,努力实现学校“立德树人机制更加完善、教育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改革评价更加多元、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学校治理结构显著优化、治理能力有效提升”的教育评价改革总目标。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3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