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陈东平,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
“双高”建设以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根据《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全面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了一套全口径、完整链条的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体系,系统提升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
学校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教师队伍培养的核心,聚焦“立师德、强能力、共发展”,瞅准教师发展“需求侧”,改革队伍建设“供给侧”,从三个维度推进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立师德 纵向梳理,由点及面 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
学校坚持师德为先、能力为重、以生为本、终身学习的导向,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师德为先,即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教师培养的首要位置,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能力为重,即突出“双师”素质教师个体成长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以生为本,即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切实树立起教师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终身学习,即培育教师在产教融合办学模式下终身学习的成长理念,努力站在技术发展前沿,始终聚焦行业科技创新前沿。
通过多年的实践,学校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上做到“四个强化”:强化以德育人,不断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强化规则立德,将师德师风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实行“一票否决”;强化典型树德,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激励、导向、示范作用;强化师德监督,建立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四方联动”评价监管平台。
强能力 横向衔接,由线到面 构建“双师”培养新格局
“双师型”青年教师筑基工程。围绕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师“双师双能”专业发展要求,积极打造“政行校企”四方协同一体化培育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深入推进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创新,建立青年教师成长导师制,为入职三年内的青年教师配备“校企双导师”,指导其职业发展,逐步形成自主学习、互促互学、导师引领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
“工匠型”“双师”提质培优工程。学校围绕教师队伍发展和“双高”建设任务出台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意见》,陆续规划制定了《“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教师企业实践认定标准》等,力求从教师分层分类培养、资格准入等方面整体构建“双师”培养体系。
“领军型”人才引进培育工程。紧扣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浙江省三个“一号工程”,聚焦打造“智慧+”科创高地,引进和培育一批引领带动教育教学、建设类学科建设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高水平团队。在涉及多学科发展的前沿、新兴领域,组建一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技术研究创新团队,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
“创新型”教师团队培养工程。通过产教融合模式组建一批跨专业、跨领域的教师团队,形成“双师型”教师校企合作培养新路径。学校立项建设了建筑信息模型制作与应用和智能建造技术两支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筑装饰技术等3支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及第二批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智慧建造协同育人教师团队”。
共发展 多向融合,由面成体 发挥团队孵化倍增效应
共建共享,高效供给,促进中西部院校协作交流。两支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与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通过共建课程与资源、联合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等形式推动教师交流,开展模块化协作教学,同时互派学生,推行学分互认。创新团队还与对口帮扶的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中西部院校结成共同体,为其提供师资跟岗培训,并派出教师赴院校担任专业带头人。
服务地方,精准供给,产业对接领航地方经济发展。以国家A档高水平工程造价专业群为依托,成立“长三角绿色智能建造产教协同创新联盟”,开展工程造价项目咨询和房地产市场研判,编制行业企业标准,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与上虞“e游小镇”务实共建“e游学院”,服务特色小镇发展,共建乡村振兴学院与乡村振兴研究院,践行“两山”理论,服务浙江青田美丽乡村建设。
走向国际,优质供给,深层激活团队“走出去”潜能。自2019年以来,打造“一带一路”“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建筑技能人才丝路学院项目20余个,着力建设职业教育国际办学的“示范窗口”。2022年,校长何辉应邀在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作主题演讲,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为学校未来提质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国内外发展基础。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3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