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赵凤文,山东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作用不可替代。山东职业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人文立身,技术报国”的办学宗旨,坚持“为国家潜心培育合格人才,为企业量身打造现代工匠”的办学目标,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努力办好思政课。
尊重学生,把握规律 “三机制”提供基本保障
“选课制”让学生做学习的“第一责任人”。选课制充分尊重学生选课、选教师、选学习计划的自由,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是落实“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相统一。选课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选课平台上发布展示教师教学特色和授课风格的短视频,并通过学校官微推出选课指南,学生在多方面了解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喜欢的教师和上课时间。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选课机制,改变了按照入学行政班级排课的传统方式,一方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第一责任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忙了起来;另一方面,“一课多师”的选课方式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倒逼教师不断提高授课质量,让教学活了起来。
“双轨制”激发教师群体发展活力。促进教师成长是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而教师成长的基础是唤醒其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个人特长,实现教师团队自我造血、内驱发展,学校改革马克思主义学院内部组织架构,在保持现有教研室设置不变的同时,跨教研室组建“党史宣讲”“品牌思政”“教学竞赛”等项目团队,面向校内外开展各种辅导报告、参加各级各类项目和竞赛。“党史宣讲”项目团队面向周边村居、合作企业及校内各党组织开展“自主点菜式”宣讲,已累计宣讲60余场,反响热烈;“教学竞赛”团队反复研磨选题、教案、课件、授课技巧等,获得了山东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一等奖。
“沟通机制”形成人才协同共育格局。思政工作不仅体现在思政课堂上。无论课堂内外,在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都涉及价值引导问题,都需要思考思政工作如何切入。学校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进一步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落实落细。加强马院、书院、二级学院协同育人,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各书院定期座谈交流,不断拓宽思政课教育教学渠道,以重要时间节点为工作坐标,以“新时代‘行·知’讲堂”为载体,在“七一”、国庆、开学季、毕业季等重要时间节点送课进书院,把“书面语”讲成“知心话”,让“天边事”成为“身边事”,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和情感精神帮助,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构建“大思政”格局 “三贯通”提升思政课实效
教学科研贯通,教研相长,互促互进。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没有科研作支撑,教学就会失去“灵魂”;教学是科研的“隐形动力”,缺乏对教学的关注,教师可能会失去提高科研水平的机会。学校着力推动思政课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各教研室每周举行一次集体教研,对课程重难点和社会热点开展研究式、专题式探讨,集思广益汇聚点子。每半个月举办一次院内公开课,教师教学展示和校外专家示范相结合,进行个性化教学诊断,打造每位教师的专属“金课”。统筹组织各级各类教改、科研课题和项目申报,以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形成课题方向、发现学术论文的切入点,以专题式科研成果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一体化发展。
课内课外贯通,“大思政课”为党育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为高校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提供了重要遵循。学校推动思政课教学从形式到内容全面创新转型,着力构建思政课教学新生态,开展多样化实践教学,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学校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打造青年志愿服务、红色基因传承两大板块,以及热血青春、城市窗口、基地实践、学分制、前辈寻访、红色文化宣讲、模范领航等七项工程,形成了“红色寻访”“大学生讲思政课”等实践教学品牌,让思政课活起来、实起来、真起来。
线上线下贯通,实施“十百千品牌思政”工程。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结合,让互联网思政课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成为可能,思政教育从“云端”润物无声地渗透入学生心中。学校整体性推进、个性化实施、渐进性开展、动态性调整,重点加强示范课程建设,立足学情、校情,着力打造10门思政品牌课,协助打造100门课程思政品牌课、1000门人文素养微课程。编写“历程系列”辅学读本,运用虚拟现实和数字媒体技术,创新开发线上教学资源,建设以“长征系列”为特色的云资源,构建起立体化的线上线下教学资源互动体系。
党建引领,锤炼技能 “三赋能”打造高素质师资
党建赋能,筑牢师资队伍信仰之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将思政教育作为党支部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通过“支部在行动+”党建品牌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一个缩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书记、教研室主任实行“一肩挑”,从管理机制上实现党建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支部在行动+党史融入思政课”“支部在行动+品牌思政建设”“支部在行动+改革攻坚”等,推动党的建设融入思政各项工作中,切实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凝聚起发展的强大动力。
研训赋能,提升师资队伍专业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学校坚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办好思政课的关键,着力强化思政课研训,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周末理论大讲堂”、山东省教育厅“萌新磨课会”等各级各类培训。定期举办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邀请专家、能手为思政课教师教学把脉问诊开药方,助推质量提升。为青年教师“建档立卡”,配备指导教师,实行听课全覆盖,以指导教师为核心组成3至5人指导团队,督培结合,每月一个主题开展磨课活动,让青年教师尽快从教学新手进阶为教学达人。
考评赋能,激发师资队伍工作干劲。为激发教师队伍工作积极性,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让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学校不断优化教师考评机制,根据教师个人特点及上一学年的考核完成情况,为每位教师量身定做年度绩效计划,并提供必要的一对一工作指导和资源支持,推动考核评价方式多元化、综合化,促进教师个人与学校发展同向同行,激励思政课教师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之中。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3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