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翟帆
职业本科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的新生事物,2019年开始悄然试点并稳步发展。伴随着教育强国建设步伐的加快和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推进,最近一年多来,职教本科迈上规模化发展的新征程。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职业本科院校已有87所。
“今天再讨论职业本科,已经从要不要设立、为什么设立之问,变为如何推进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新议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教育分会理事长周建松如是说。
不久前,在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校长联席会议的召集下,来自全国各地的职业本科院校代表和职业教育专家近300人齐聚贵阳,围绕“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话题集思广益,为实践中的职业本科画像。
坚守职业教育属性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校长张建军清楚地记得,2024年学校从高职专科升为职业本科后,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来学校调研,对学校发展提出明确要求:“要做到‘升本不忘本’,做好职业教育的‘领头羊’,为教育强国贡献职教力量。”如今,“升本不忘本”在职业本科院校中已经成为一句耳熟能详的话。
“‘升本不忘本’,首先要明白何为职业本科之‘本’”。张建军认真思考并践行吴岩的这一要求,他认为,职业本科之“本”可以归结为四个坚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坚持产业需求逻辑起点,坚持产教融合根本路径。“有了这四个坚持,牢牢守住职教基因,才能在本科层次上走得稳、行得远。”
在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校长联席会议秘书长任君庆看来,“升本不忘本”,第一个“本”是学校办学层次的跃升,第二个“本”则是对职业教育类型属性的坚守。他仔细研读过教育部《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释义(试行)》,评估指标中“产教融合深度”“实践教学占比”“‘双师型’教师比例”等观测点均以职业教育特色为导向。“‘升本’的前提是‘守本’,同时‘升本’也为‘守本’提供了更高的平台。”任君庆进一步阐释,层次提升后,职业本科将解决高职专科服务高端产业能力不足的现实难题,“两个‘本’的最终目标都是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高端技能人才,在‘层次’与‘类型’的张力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职本职本,先姓职再姓本,坚持职业教育规律这一点不能变。”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林宇在发言中强调。林宇认为,职业教育的基本逻辑是从岗位到岗位,人才培养的起点是岗位需要,而应用型本科的逻辑起点是知识体系,在知识体系之上再加以实践。“两者的逻辑起点不一样,把握住这个规律,很多问题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林宇说。
林宇认为,职业学校升本后最需要警惕的是堕入“五唯”的窠臼。“职业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坚持实践导向、就业导向,升入本科后,不能以规范之名,以严格要求之名,把很多需要破‘五唯’的东西,把职业教育本没有的东西捡过来。”他倡导,职业本科的发展要立足于促进本科教育多样化,“不要一味地去学习谁,职业本科的发展定型,最终还要靠我们的实践。”
人才培养定位更新
2025年3月,教育部发布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明确职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端技能人才”,比高职“高技能人才”目标定位再提升了一个层次。
“职业本科要有更新的人才培养定位。要真正找准人才培养定位,需要大量细致、踏实的工作。”林宇说。正如他一再强调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起点是岗位需要,“要瞄准岗位需要,解构知识能力素质,再重构课程和教学内容。”
何谓“高端技能人才”?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授汪治认为,主要针对高端产业或产业高端,能胜任技能水平高的工作、技能密度强的任务和操作技能复杂的要求。按照这一画像,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在设置课程体系开展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时,突出技能性分析,把复杂的、系统性的关键技能的掌握及熟练操作作为核心重点。教师的课程设计也要强化技能导向,教学内容要提升技能的价值,实现人才技能水平的跃升、技能密度的提升和技能宽度的拓展。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是全国第一所公办职业本科学校,校长谢永华用了4个“更加”界定职业本科与专科人才培养定位的不同:更加深厚的理论基础,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更加复合的专业能力,更加坚实的技术技能积累。“4个‘更加’叠加出学生更加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谢永华说。
人才培养能力更强
“职业本科必须有更强的人才培养能力。”林宇在发言中强调。他所指的培养能力不仅仅是硬件强,还包括各种软实力,比如师资,比如课程资源。“升本后,随着生源质量的改善,学生的需求也在提升,学校能不能满足他的需要?有没有能力开出足够的选修课程?”林宇提出问题。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在师资和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作出了很好的回答。据谢永华介绍,学校师资引进与培养聚焦“高层次”和“应用型”两个关键词,瞄准“三化”目标:一是专任教师博士化,学校专任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已达46.7%;二是博士教师双师化,教师需完成半年企业实践及跟岗研修;三是专业教师国际化,目前学校已经组织了150人次到海外进行培训。此外,学校还设立了1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并从世界500强企业引进技术骨干120余人,同时聘请企业兼职教师250多人。在课程资源建设上,学校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同时,学校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实验实训设备更新和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建设,为学生提供逼真的职业环境,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
受限于能力与资源,任何一所学校都无法做到人才培养对接全部产业链,即使是行业类的院校也很难实现与行业全产业链对接。“职业本科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历史、特点与条件,集中资源与力量,有针对性地耕耘几个力所能及的高端行业,针对特定领域高端产品或服务开办专业。”汪治介绍,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科学定位办学面向的产业和行业,学校每个二级学院都结合深圳和大湾区的实际绘制了产业链地图,真正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社会服务价值更高
“高等学校的四大职能,在人才培养这一核心职能之外,对于社会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职业本科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强调更高的社会服务价值。”林宇说。
广东佛山是全球知名的制造业基地,也是全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西翼经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带动着湾区西翼的发展。区域高质量发展呼唤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在这一背景之下,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顺德职业技术大学,无疑顺理成章。党委书记卢清华告诉记者,学校坚持“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的发展思路,服务佛山制造业转型升级。学校瞄准佛山产业集群整合原有专业群,将专业群从11个调整为6个,调整后的专业群100%对接佛山“10+N”产业集群。学校与佛山产业和城市共生共长,获得地方高度认可,形成了产城教融合的鲜明特色。
纬度、高度、湿度、温度、负氧离子浓度、风度这“六度”造就了一个气候条件优越的贵州,在这片空气清爽、气候凉爽、人民豪爽的土地上,贵阳康养职业大学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资本。校长田维毅告诉记者,学校2021年由贵阳护理职业学院升格为贵阳康养职业大学,4年来,学校立足贵阳,深耕贵州,服务西部大开发,桥接大湾区,贡献长江经济带,“不丢职业底色,不落本科成色,不偏康养特色”,聚焦“医、康、养”产业链,形成了独特的发展定位,为地方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康养高技能人才。
我国从最初五路大军办高职,到独立设置高职一枝独秀,到高职学校数量、年招生规模超过普通本科,再到现在职业本科快速发展,只用了短短二十几年。“在这个速度面前我们不必惊慌,总有一些不变的规律可以把握。”林宇强调,“只要我们看清规律、坚定信心,职业本科也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既成为职业教育的骄傲,又为教育体系多样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