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学报编辑部)

教育部专场介绍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进展成效(节选)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25-09-24 浏览次数:

记者 林焕新 高毅哲


本报北京923日讯(记者 林焕新 高毅哲)今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介绍“十四五”时期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进展成效并答记者问。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熊四皓、杜江峰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以下为发布会问答实录。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

新华社记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教育强国的鲜明标志。请问当前“双一流”建设的情况如何?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谢谢新华社记者的提问。“双一流”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引领性、标志性工程,也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关键引擎。“十四五”正好是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期,我们统筹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趋势加强布局,优化建设评价方式,强化多元投入保障,促进“双一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成效显著。培养全国超过50%的硕士、80%的博士,承担了90%以上的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任务,涌现出一批“挑大梁”的优秀人才。特别是聚焦卓越工程师这一战略人才力量,我们在培养中,瞄准新质生产力对工程技术人才的新需求,从平台、制度和机制上落实产教融合培养,由校企共同招生、共出师资、共建课程、共同面对企业和市场提出的挑战性创新课题,并共享成果,真正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双向奔赴”。过去都是以学位论文申请学位,我们作了重大改革,落实学位法,可以用专利、产品设计等创新成果申请获得硕博士学位,在今年已经成为现实,我们将会继续推进,这成为人才培养打破传统评价标准、接轨创新发展需求的重要标志,也是教育评价改革的新突破。聚焦创新体系效能提升,“双一流”建设高校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物质科学和空间科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一大批关键技术服务于国家工程、大国重器,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策源地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聚焦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能力不断增强,推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金融学》等系列原创性教材,承担《(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等重大文化工程。同时,聚焦服务大国外交,“双一流”建设高校持续深化高水平教育科研合作,深度参与国际教育议题设置和规则制定,在全球教育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双一流”建设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整体跃升。在“双一流”建设的示范引领下,各地结合区域发展急需以及资源禀赋,还重点支持了400多所地方高水平大学和1300多个优势特色学科,呈现出奋勇争先、争创一流的蓬勃态势。96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对口支援了116所中西部高校,有效提升了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办学水平。这些充分表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加强。同时,我们通过“双一流”建设高校和优势企业的合作,共同建设面向中西部、面向国际合作的高等研究院这一新型平台,精准聚焦区域主导产业和未来产业,汇聚全国范围内的“双一流”建设学科,产学研一体化联合发展,加强教育科技人才建设,形成一流学科和高层次人才汇聚中西部、支援中西部建设的新气象。同时,我们还积极支持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

  三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方阵加速形成。社会都很关注在国际几大排名系统中我国高等教育的方位。我们不唯排名,但大家也可以看到,在国际可比的一些指标当中,中国的高校和学科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一支极其重要的力量,这为我们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奠定了重要基础,也是服务国家战略、支撑科技自立自强、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同时大力加强高等学校分类改革和政策研究,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关键词】

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升级

第一财经记者:我们正在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可以说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支撑。请问“十四五”期间,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推出了哪些举措,进展如何?

教育部副部长熊四皓:谢谢您的提问。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产业创新升级的重要人力资源。职业教育供给了现代产业70%以上新增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回望“十四五”,我想用4句话来介绍职业教育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培养高技能人才等方面我们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

一是健全体系。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有中职、高职和本科3个层次,中职学校有9302所,高职有1562所,职业本科有87所,在校生共3400万人,我们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一共设置了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434个专业、12万个专业点,基本涵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全面覆盖了联合国产业分类的41个工业大类。

二是优化结构。围绕国家战略调整专业结构:5年新增了专业点1.2万个,年均调整达到10%;专业点的50%为工程、技术类专业。围绕产业升级完善层次结构:5年新增了63所职业本科学校,52所普通高校开设了职业本科专业。围绕区域和产业发展重点优化布局结构:组建了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提升技能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

三是提升质量。我们着眼“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实施第二期“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技能型高校的“国家队”。组织校校联合、企企联手、校企对接,实施“高技能人才集群培养计划”,推动行业企业向职业院校开放技术标准、生产资源、职业场景,让学生在生产一线、真实环境中,锻炼实践能力,提高实战本领。

四是营造环境。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国家相关部委、行业企业、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实实在在支持技能人才培养。职业院校建设了一大批劳动教育、职业体验中心,为广大中小学生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每年5月,我们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通过这些载体,“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得到大力弘扬。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源源不断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

……

【关键词】

教师队伍建设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请问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重点做了哪些工作?

教育部副部长杜江峰:谢谢这位记者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关注。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十四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专门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等回信。我们大力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全国1885万教师的整体结构与素质能力实现了“双优化”。

第一,大力践行教育家精神。我们强化教育家精神的培育涵养,纳入了师范生培养和教师全员培训,引导教师践行共同价值追求。推进教育家精神弘扬践行,贯穿于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各个环节,筑牢教育家精神践行主阵地。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师德违规“零容忍”。在教育家精神激励下,广大教师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呈现出新的风貌,张晋藩、黄大年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第二,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我们开展了教师教育创新机制改革试点,重点围绕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优化院校布局、改革课程体系等,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推动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开辟了高素质教师培养的新赛道。推进“国培计划”精准培训,重点支持音体美劳、科学教育、心理健康等紧缺教师培训,着力提升职教师资“双师”素养,倾斜支持中西部高校教师发展,每年培训教师目前达到100多万人,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

第三,巩固提升教师地位待遇。加强教师待遇保障,教师教龄津贴提标,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省市县三级全面达标,巩固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成果,中西部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惠及130多万教师。围绕医疗、交通、消费等领域出台惠师政策,推进公共服务“教师优先”。同时,大力减轻教师负担,社会事务进校园事项在“十四五”期间压减65%以上。加大教师荣誉表彰力度,表彰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2000多名,让教师享有崇高的社会声望。

下一步,我们将推进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快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

……

【关键词】

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近几年教育部发起并大力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请问目前进展和成效如何?

教育部副部长杜江峰:谢谢您对数字教育的关心。数字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时代浪潮,“十四五”期间,我们全面实施了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主要在三个方面发力:

第一个方面,建设国家资源中心。也就是说,我们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开发汇聚了优质资源,也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和教师共建共享。第二个方面,我们建设了国家教育服务中心。深入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提供了包含考试、留学等八大类51项政务服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第三个方面,我们建设了终身学习中心,开设了1000个“微专业”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上线了5000多门优质课程,增加优质终身学习资源。

当前,教育数字化战略已经初显成效。也有三个方面:一是有效支撑了教育公平和个性化的学习。平台链接四海,把东部地区的优质资源免费输送到西部和农村地区,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平。我们也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大力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同时让教学从“千人一面”转向“千人千面”。二是为终身学习创造了条件。数字赋能建设立体化的终身教育体系,让青年人拓展知识,让老年人充实生活,助力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三是让中国数字教育形成品牌。打造了一系列国际公共产品,在国家平台国际版上免费开放800多门课程,推动全球共享数字文明红利。连续3年成功举办了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中国数字教育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深入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推进教育公平和高质量发展。

……

【关键词】

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日报记者:高校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请问“十四五”期间,高校在服务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有哪些新作为?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谢谢科技日报记者提出的问题。我认为,高校和科技的关系分两个方面:第一,怎么看高校和当前的科技发展情况;第二,“十四五”期间高校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上的进展。

第一个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国际教育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我觉得这里有四个方面的典型特征:一是体现在从发现到发明,到商业化、产业化在加速;二是基于问题驱动的科技创新正在加速;三是学科交叉融合,特别是产学合作正在加速;四是高端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正在加速。这“四个加速”对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应国际发展的新态势。与此同时,世界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都把高校作为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高校越来越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力量、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第二个方面,“十四五”期间,我国高校立足支撑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明显成效。我想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讲。

一是发挥国家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十四五”期间,高校实现了系列原创基础理论、底层技术原理的突破,我前面向各位报告,75%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来自高校,超过50%的国家科技进步奖来自高校,例如,“羲和号”升空探日、“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以及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等国家重大工程中,高校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是形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生态。我们一体设计、统筹推进,布局建设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快推进大学科技园优化重塑、推动高等研究院建设,着力构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汇聚产学研和政府政策、金融资本的支持,搭建“一站式、全链条”公共转化平台,让更多原创性成果快速概念验证熟化,加快从“书架”到“货架”,培育新质生产力。目前,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中心作为首个区域中心,一年来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已经建成了28个公共转化平台,对接高校成果4800多项,近180项落地进行转化。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发挥产业、国际化和金融优势,正在加快打造国际转移转化中心。目前,北京中心已经启动建设。同时,还有上海交通大学依托“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与领军企业共建研发平台超过200个,孵化了一批高科技企业。同时,西安交通大学的“创新港”,构建了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可以说,一批新型的大学科技园对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国家战略特别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了显著贡献。  

三是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的良性互动。启动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在创新研究中培养高端人才,在培养高端人才中实现创新。围绕信息、能源、生物等九大领域,重点布局一批先导项目,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特别是以重大战略任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牵引,打破学校、学院、学科的壁垒,推动高等教育界与产业界、地方的深度融合,实现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突破,实现人才培养与解决实际问题、复杂问题相结合,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再创新。在部分中央高校和地方开展试点,长周期稳定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原创性科技创新。改进评价导向,“让聪明人下足笨功夫”,让一批高校青年教师静下心来,长周期开展工作,勇闯“无人区”,切实改善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的生态环境。

下一步,我们将以国家战略需求为最高追求,引导广大高校创新在前、勇挑重担,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培养高端人才,坚决履行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和担当。

……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924日)